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灭亡却在朝夕之间”,同样,一个行业不会无缘无故地“兴”,也不会无缘无故地“衰”。“兴与衰”的背后,皆因有“风”,这“风”就是资本!
大家有没有发现,送普洱茶青云直上的这阵风,已经停了!
头脑清醒的人应该有感知:普洱茶的危机时代已经来临,而且来势汹涌!
要判断一个行业的“衰”,我们可以从变化的细节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,对于普洱茶来讲,我总结了一些细微处的变化:
第一、热度和人气急剧下降
观察茶行业的冷热,各大茶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和温度计。
前些年,在全国的各大茶博会上,普洱茶一定是全场最靓的仔,各种巨幅广告、发布会、表演项目应接不暇,经常性的喧宾夺主,云南大大小小的茶叶企业也鸟雀云集,声势浩大。
而如今,普洱茶是王小二过年,一年不如一年,从茶博会的冷热和受关注度就可以略知一二。
从产区来看,往些年的春茶季,来自全国的茶商在春茶季蜂拥而至,某些名山名寨里特别多,甚至几倍于村子里的常驻人口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班章,村子里人满为患、车满为患。
一些外地茶商甚至不分男女老幼的挤在茶农的有限的房间里,打地铺、睡帐篷的比比皆是。
为的就是住在村子里,住在离茶叶最近的地方,守着、等着、盼着第一批春芽采摘,第一批现金落袋为安。
各种通往茶山的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、县道、乡道、村道、机耕道、羊肠小道......道道都是人,路路都是车。
在这里,粤闽浙、津鲁豫、晋陕甘、黑吉辽......全国各地车牌你都能看到!
回想以前,不禁让人感叹!
如果没有普洱茶的火爆,这些曾经鸡不拉屎,鸟不下蛋的地方,连云南本地人也不会踏入半步。
但是最近几年,我看到的现象是,这种热闹的景象已经一去不返,变得越来越冷清,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好像也挺合适!
第二、告别量价齐涨,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
一个行业欣欣向荣的特征莫过于“量价齐涨”,就是产量和销量逐年上升,价格还在一路上涨,前些年的普洱茶就经历过这样的时代。
但是,现在除了一些名山名寨的普洱茶价格还能够勉强地坚持一下,其他二线山头和非著名产地的普洱茶已经越来越难卖了。
另外,产地云南和销售集散地广东之间也出现了裂痕,我在之前文章里面也写过,不再赘述。
第三、新概念越来越少
对于普洱茶,毫无疑问,是靠塑造“概念”起家,并靠接二连三的“新概念”保持热度:越陈越香、名山名寨、古树、单株、纯料......
直到在茶叶本身已经造不出任何概念,开始转向外围的变种茶,如小青柑、茶化石。
终于,最近几年,已经没有任何新概念出来。
八个字:黔驴技穷、江郎才尽!
靠概念塑造起来的产品,最终也会倒在无概念上,这是哲学!也是天道!
所以,目前只能吃老本,只能在现有的桌子上分蛋糕,正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。
最后,老客户不断流失,新客户越来越少,坐以待毙,混吃等死!
第四、老总们亲自上阵
前些年,普洱茶行情火爆的时候,最忙的是大大小小茶叶企业的老总们,经常忙得脚不沾地,有些人话里话外都带着傲气,甚至鼻孔朝天对待来宾。
理解,有钱就是底气!
可惜,大家有没有发现,最近一两年,在网上直播卖茶,在网上各种短视频广告里,越来越多的老总们开始拂袖上阵,亲自卖起了茶叶,或者为自己的茶叶代言。
根本原因并不是老总们勤快了、跟上时代了、而是生意不好了、变得越来越闲了、越来越有压力了!
一句话:抛头露面,非他所愿;赶鸭上架,实属无奈!
我就想问下之前鼻孔朝天的各位老总们:怎么不吹你们人造的茶文化了?怎么不吹你们人造的历史了?怎么不吹你们的各种故事了?
咋滴?是嘴巴起泡了?还是肺活量不足,吹不动了?
第五、口碑持续变差
全国人民都知道,普洱茶从一开始,就由炒作而进入大众视野,这些年各种天价普洱茶,广州芳村的各种非正常炒作,已经严重伤害了普洱茶的形象,普通消费者绝大多数非常厌恶这种行为。
再者,普洱茶市场已经完全进入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:比如名山名寨古树茶的造假问题、比如普洱熟茶的霉菌问题、比如普洱生茶的农残问题、比如冒用台地茶当古树茶卖的事情、比如砍伐国有森林资源违规种植茶树的事情,等等。
再加上,消费者越来越理性,越来越认清了普洱茶的真面目!
种种劣性的行为持续被曝光,普洱茶的声誉急剧下坠,最后量变到质变,变得一泻千里,变得一发而不可收场。
第六、资本已经远离
受管制的资本可能是天使,不受管制的资本一定是魔鬼。资本进场捧红了普洱茶,资本的远离也将使普洱茶从天而坠。
现在“泛茶叶界”的资本去向了哪里?白茶,陈皮,等等。
楚人宋玉说:大风起于青萍之末,止于草莽之间。风起风止,潮涨潮落,普洱茶已经收到病危通知书。
最后,想对云南的大部分的茶农说几句:
其实,在普洱茶在这阵风起来之后,大部分云南茶农在这其中并没有捞到太多好处,很多也就混了个温饱,日子也过得很不容易。
所以,希望你们认清形势,云南大叶种茶树最适合做的还是红茶,别把自己起家的东西丢了,别在普洱茶这一棵树上吊死!